全国最大海上光伏电站开工!连接器行业将迎来什么机遇?

2024-07-24 03:03:51 太阳能安防

  随着黄海海滨码头上这声响亮的号令,我国顶级规模的海上光伏项目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工程真正开始启动施工。

  据悉,项目总投资98.8亿元,预计于2024年9月首次并网,在运行期25年内年平均上网电量22.34亿千瓦时。截止到5月20日,全球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田湾核电站已累计向长三角地区输送清洁电力达到4003.46亿度,相当于1.08亿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等效减排二氧化碳3.2亿吨。

  海上光伏是一种全新的海洋能源利用和资源开发方式。顾名思义,即将“光伏发电站”从陆地搬到了海上。那么为何要费劲在海里建发电站呢?

  其实是随着近几年光伏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陆上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利用空间变得有限,业界逐渐将目光投向海洋。而海上光伏优点是,海面广阔且无遮挡,较长的日照时间以及水面反射效应能够有效提升太阳能发电效率,加之我国海岸线绵长,可利用空间广阔。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分析,全力发展海洋新能源将成为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支撑。有专家觉得海上光伏市场是继地面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及户用光伏电站之后的未来第四大光伏市场支柱。

  而从近些年光伏产业动态以及国家政策松绑的口径下,我们明显可以感知国家正逐渐聚焦于海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2023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海域立体设权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可以立体设权的用海类型海域是包括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在内的立体空间。而早在2022年,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场20兆瓦深远海漂浮式光伏500千瓦实证项目就成功发电了,成为全世界首个投用的深远海风光同场漂浮式光伏实证项目。

  此次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工程是国内最大的海上光伏项目,这种极大规模型的开发也将为沿海地区的能源供给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与路径。

  不难猜测,未来几年光伏产业的发展广度将会向海上光伏延伸,而沿海地区也将成为布局海上光伏的最佳地区,海上光伏产业也有望在政策上获得更多的支持。

  纵观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欧洲光伏产业经历“补贴退坡”风波后开始衰退,中国慢慢的变成为推动全球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激烈的光伏市场争夺战的结局正如前欧盟官员所哀叹的“欧洲光伏已经输给了中国”。

  根据国家能源局、JMK Research、Big-Bit产业研究室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410GW左右,我国的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了217GW,占了全球光伏增机量的一半。

  如此庞大的光伏市场对我国光伏产业供应链而言,是巨大的发展契机。而海上光伏产业的无限潜力,也成为了光伏连接器市场需求量开始上涨的强大驱动力。

  根据Big-Bit产业研究室数据,2023全球光伏连接器市场规模在223亿元左右。目前,应用在光伏领域的连接器最重要的包含MC4、MC3、接线端子、线对板、线对线连接器是目前光伏系统里应用最多一款连接器,它能够在光伏系统的整个使用周期内维持低接触电阻,且具备持久的稳定性。

  而在MC4连接器市场格局下,史陶比尔集团几乎垄断了一半以上的市场,属于行业的绝对龙头。国内连接器厂商如典威电子、快可电子、维峰电子都有在光伏产业进行布局研发。

  面对海上光伏市场的高需求,以产品性能为重点的技术升级是光伏连接器供应商的攻克重点。光伏连接器除了要满足高稳定性、低电阻等性能外,还需要在防腐蚀、抗浪潮、抗台风、抗洋流、防浮冰等方面做针对性升级。

  光伏产业在蓝色领域的布局与突破,直接催化了光伏连接器供应链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有望逐步优化和重塑市场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逆变器目前也在加速出海中,这也将直接带动光伏连接器的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光伏行业全产业链日趋成熟,海上光伏电站的建设在技术层面已具备充分的可行性。光伏连接器行业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

  光伏产业下海,逆变器出海,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同航行中并存的丰收与风浪。我们期待国内连接器供应商乘风破浪,驶向更高技术的未来,连接国家光伏产业的兴与荣。

  2023年全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有望超过520万辆!汽车出海为连接器带来了什么

  凡本站注明“来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的全部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没有经过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的作品,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犯权利的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别的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本站将依照法律来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方式;邮箱:。

渝ICP备 18016295号-1